第六章 一拍即合-《谋局者2:风云际会》


    第(2/3)页

    “不如这样……”王启东举起茶杯,“既然我们兴趣相同、目标一致,不如联合在一起,谁也别争商深了,大家一起合作不就行了?向西和商深负责技术,涵薇,你和我负责资金和运营,怎么样?”

    “好呀,我没意见。”崔涵薇对王启东、王向西印象很好,她也知道互联网开放、共享和双赢的原则,就举起茶杯,“来,商深、王哥、一莫,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明天,干杯。”

    商深和徐一莫都举起了茶杯,只有董博瀚一个人被遗忘了,商深笑了笑,拿起董博瀚的茶杯递到了他的手中:“董总,加盟或是不加盟天马不重要,合作有许多种方式,就算不合作,只要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为了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更快、更早地兴起,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凡是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出力献策的同行,都是我们共同的合作伙伴。互联网的大潮可以容纳无数创业者和成功者,可以是一个百亿甚至是千亿、万亿的市场规模,来,为了中国互联网的明天,干杯。”

    董博瀚本来有几分落寞,被商深的一番话激发了豪情,接过商深递来的茶杯,哈哈一笑:“来,干杯。为创造历史的一刻干杯,为奠定历史的现在干杯!”

    几人举起青瓷茶杯碰在了一起,杯子发出了清脆的响声,和旁边包间里的碰杯没什么两样,却在一瞬间定格成了历史,决定了未来诸多人物不平凡的命运!

    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b的国际专线,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当时网速之慢是现在的宽带无法想象的,发一封邮件有可能七天才会到达。三年之后,1997年,网速虽然提高了不少,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但真正的互联网浪潮还没有到来。

    在全国各地,却有无数如商深、王启东、赵向飞、纪德佑、陈安平、王向西、傅开诚一样的热血青年,敏锐地发现了时代的契机,以高人一等的眼光和快人一步的动作抢先占领了中国互联网元年的制高点,从而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时代的潮流不可抵挡,在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大潮之中,谁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他的出身、长相以及身高都无关,只和他的眼光、才华和对未来有没有信心有关!

    许多年后当商深再次回忆起在米博士茶馆中的一幕,他才知道,他的命运轨迹在碰杯的一刻,就被决定了未来的方向。如果说他在德泉仪表厂的工作是他命运转折的一个关键点—他遇到并且喜欢上了范卫卫,而他在德泉和董博瀚的认识,也奠定了他置身于互联网浪潮之中的根基。之后为天马所做的一切,进一步让他在中国互联网元年的历史时刻留下了属于自己浓重的一笔。

    董博瀚望着商深意气风发的笑脸,心中感慨万千,谁也没有他对商深的感情深厚,毕竟商深是他发现的人才。尽管他早就看出商深并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却还是没有想到商深的深圳之行会收获如此之丰,有了崔涵薇资本力量的介入,有了王启东和王向西创业思维的碰撞,商深会快速成长为一名可以在互联网浪潮之中遨游的全能型高手,而不仅仅是一个电脑技术上的高手。

    可惜的是,也许天马不再是最适合商深的舞台了,原本以为在商深成长起来之前还可以为天马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没想到商深的成长速度之快远超他的想象。如果说在德泉时的商深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葱少年,有天分和勤奋却缺少眼界,那么在北京时的商深已经对自身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而现在经过深圳之行的他,更多了成熟和稳重,还多了高屋建瓴的见解和对未来更为清晰的认识。

    董博瀚既为商深感到高兴又为天马感到遗憾,商深已经成长为可以左右自己命运的弄潮儿了,不再需要别人的评估和赏识。

    当然,就商深自己而言,他只是想更快、更好地释放自己的能力,让自己不至于落后互联网浪潮太多。

    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了,王向西提议道:“中午一起吃个便饭吧。”

    几人聊得正投机,就都表示同意。从米博士茶馆出来,走不多远就来到一家粤菜馆,几人刚落座,王启东的手机忽然响了。

    “刘凌,我在深圳,你在北京?最近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北京,去的话,一定联系你。”王启东一边接听电话,一边有意无意多看了商深几眼,“你正在编写一款杀毒、清理系统的软件,借鉴了一个叫商深的年轻人的创意?从哪里借鉴的?重庆火锅城老板的电脑里面?你可真行,真会见缝插针。商深正和我在一起,你要不要和他说话?”

    商深坐在崔涵薇和徐一莫中间,正在嗑瓜子,没想到王启东的电话内容涉及了他,当时一惊,瓜子都掉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