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维持现状不好吗? 就靠察举,等地方郡县一个人一个人往上举荐呗…… 汲黯的这个心思,最终也并没有逃过当今刘荣的火眼金睛。 为了让汲黯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刘荣与汲黯就科举一事聊了很多次,且每一次都聊很多、很久、很深。 比如方才,汲黯回想起的那句‘考场如战场’,便是刘荣结合后世经验,以及科举的本质,所推断出来的未来景象。 刘荣清楚地记得,在两千多年后的新时代——别说是决定能否跻身体制的公务员考试,又或是所谓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了; 就连一场为了获取驾驶证,而参加的驾驶技能考试,都能在考场外引发一轮围观。 有那么一段特殊时期,刘荣家乡的驾驶资格考试,甚至有过规定的通过比例,类似于‘无论多少人参加考试,都只能通过一半’之类的潜规则。 于是,考生们为了打败竞争者,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一边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一边为竞争者们制造麻烦。 什么举报身份造假,又或是举报‘昨晚他肯定喝酒了’之类,都是最低级的小儿科; 刘荣曾听说过有一个人,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便以‘镇定药物,吃了就不紧张了’的名义,给其他考生兜售违禁品! 如果那般不择手段、没有下限的竞争,都不能算作是‘考场如战场’的话,那刘荣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考试,才能被称之为‘考场如战场’了。 除此之外——除了科举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大概率会形成的文化场景外,刘荣还和汲黯深入探讨了科举推行后,官僚群体逐渐壮大的问题。 而这,也让汲黯愈发感觉到无所适从的同时,更无比直观、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所学的黄老之学,似乎真的越来越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曾几何时; 准确的说,就是在太祖高皇帝,继始皇嬴政后再度统一天下,并建立汉室的那个时候。 当时的黄老学,几乎是全天下人的宠儿。 无为而治? ——妙啊! 道法自然? ——绝绝子! 就这么干! 黄老咋说,咱就咋做! 无他; 唯划算耳。 那段光辉岁月,几乎是每一个学习黄老学说的年轻文士,都遐想、憧憬过成千上万次的过往高光。 却很少有人想明白:那段高光,并不源自于黄老学本身有多先进,而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汉家,实在是太过于彻底的一穷二白; 除了最省钱、省事、省力,同时又不至于对底下完全放任不管的黄老学,汉家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学说,能作为当时天下的所谓‘执政学派’了。 法家? 刚把秦忽悠到二世而亡了不说,张口闭口就是改革、就是要钱。 哥们儿开国皇帝之身,愣是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到处奔波平乱,你跟我说改革、变法? 也不是不行——朕在精神上支持你; 只要你愿意自掏腰包,那别说变法了,你就算是变性,朕也依旧把你当成为国为民的大忠臣。 什么? 没钱? 巧了,朕也没钱。 非但朕没钱——如今天下,就没几个人手里有钱…… 至于~儒家? 懂得人都懂。 但凡有点上进心、雄心壮志,并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所了解的帝王,就不会觉得儒家是什么好东西。 更何况儒家要搞得,是地主乡绅为主导的‘家国天下’; 王朝末年,中央威信力下降,天子变成泥塑雕像,儒家着重达成这一伟大目标,那倒也罢了; 王朝新兴,开国皇帝尚还健在——尤其还是刘邦这种重度儒黑的开国皇帝在位,儒家想搞家国天下、乡绅经济? 不过是嫌帽子里的‘天子尿液’不够多罢了…… 说到底,黄老学之所以能在那个特殊时代,毫无悬念的成为汉家的执政学派,就是因为黄老学所提倡的理念,是汉家当时唯一用得起的理论体系。 第(2/3)页